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监狱警察也是情境的受害者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开展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囚禁对监狱管理者及被监禁者行为的影响,堪称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之一。在实验过程中,扮演警察的志愿者受“监狱”情境影响,运用“权力”惩罚受刑者,体现出暴虐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个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监狱警察同样是监狱情境的受害者,监狱警察的工作情境和心理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71年,以津巴多为首的研究小组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实验,志愿者每天能够得到15美元的报酬。总共有70名应征者参加了面试,接受了一系列心理测试。经过层层选拔,最后24名被认为“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成为志愿者参加了这个实验,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研究小组将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并按随机方法将24名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监狱看守”,一组扮演“监狱囚犯”。实验第一天,大家相安无事。但“囚犯”第二天便发起了一场暴动,“监狱长”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空手洗马桶、关禁闭等,其中一名“囚犯”精神几近崩溃退出比赛。第三、第四天,“看守”们对“囚犯”的惩罚措施越来越别出心裁,又有4名“囚犯”因无法承受而退出实验。第五天,“看守”们更加无所顾忌,虐待不断升级,不公正的处罚相继上演,甚至强迫“囚犯”模仿动物交配,又有两名“囚犯”达到精神崩溃的边缘。津巴多的女友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来到实验现场发现异常后强烈要求终止实验。第六天早上实验被迫终止。
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个人的性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性的变化被津巴多称为“路西法效应” ——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恶魔撒旦,这也是社会情境使然。
虽然斯坦福监狱实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监狱警察之恶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监狱警察也是这种情境的受害者。现实中监狱属于强情境,对人影响极大,包括监狱警察。监狱中不仅罪犯有监狱化的问题,警察也同样存在,他们同样被体制化。在这样的情境中,狱警工作时间长,接触社会少,工作单调乏味,监管压力大,很多人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同样是监狱情境的受害者。与公安警察相比,监狱警察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相差很多,心理也会感到不平衡。因此,如何尽量减少监狱适用以克服消极影响,如何关心、理解、支持监狱警察,适当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执法创造更好的情境,而不是一味地批判、责怪他们,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
网站地图|关注微信|联系我们|手机版|标签云|Archiver|
本站所有文章为会员所发布,会员拥有该内容的所有权力及相关责任,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管理员QQ:97150702(请直击主题),E-mail:admin@lytcw.com 其它非本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社区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所有会员,版主之间的任何交易都和本社区无任何关系,交易请务必谨慎,谨防上当受骗!
网站备案号: 闽ICP备19020511号 闽公网安备:35080202358888号
本站带宽由 腾讯云计算 提供